2020年秋,直向建筑有幸受邀参与了“深圳新十大文化建筑”之一的“深圳音乐学院”方案设计国际竞赛。这是继“坪山文化聚落”之后的近八年时间里,我们有决心参与的唯一一次类似级别的国际方案竞标。
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也许不完全来自于建筑设计本身。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各方又有很高期待的前提条件下,建筑师能否依然坚持面对现实问题,做出一个准确而适宜的设计?还是需要调整策略,让设计在众多方案并置比选时能够瞬间脱颖而出?
在本次设计竞赛中,我们努力尝试回应三个问题:第一,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需要何种音乐艺术教育校园空间类型?第二,如何理解并建立音乐艺术教育空间与当代城市的共享关系?第三,在深圳龙岗这片依山傍水的场地中,如何将自然引入校园?
最终,我们选择将12万平方米的建设规模理解为一个由建筑群落和开放空间组成的校园,而不是一幢带有强烈“标志性”的巨构单体建筑。在这个校园中,我们通过架起、穿透、围合等空间操作,使人们的生活可以真正地和阳光、风、空气、植物、景观视野实现最大程度的融合。各类专属功能空间、公共空间、半户外空间能够促发丰富的与音乐艺术相关的活动,鼓励老师、学生以及到访市民在空间中的相遇、共处和交流。
策略一:律动之环
我们提取当代音乐艺术校园建筑内具有共享特质的多种教学和生活空间,如图书馆、24小时自修室、小组讨论区、公共练琴房、咖啡厅、休闲区、户外跑道、公共零售等,将其聚合于校园中心一个连续的环状建筑之中,充分鼓励师生、学科与城市社会之间形成自由的学术交流、文化共享氛围。
在校园空间布局层面,我们将观演、教学建筑和宿舍沿场地西侧布置,以减轻高架震动与噪声干扰。其中,观演建筑位于地块西南角,贴邻国际大学院路,由于其声学要求最高,距离高架150米设置。场地西北角的教学综合楼与实验实习基地围合出一个安静的“树院”,面向神仙岭水库打开。围绕树院,我们设置了多样化的教学空间。底层架起的书院制宿舍和教师公寓北倚大运公园,顺山势而建,森林景观尽收眼底。对隔音需求相对较低的行政办公楼与体育馆作为隔声屏障,在盐龙大道一侧的城市界面建立起校园的对外形象。
主要建筑单体布局顺应自然地形,占据最合理地势分布于场地中环状建筑周围,分别通过架起的廊桥与中心环相连。在校园里,我们设置了开放空间系统,由入口广场、观演建筑爬升步道及屋顶剧场、景观水系滨水空间、屋顶绿色跑道和院落系统构成。其中,院落系统包括中心环“内院”,教学建筑群里的“树院”及宿舍中的围合式 “山院”。
策略二:城市共享
我们尝试在校园空间内建立不同层级的公共性,实现多元化音乐艺术校园文化的氛围,以及校园文化设施、教育成果在城市层面的共享。校园开放空间、自然景观与观演建筑在地面层向城市完全打开,可容纳各种正式、非正式的表演交流活动。
架起的中心环二层成为校园的公共客厅,同时接受市民预约式来访。校园共享功能空间及其余教学、生活功能建筑通过门禁系统管理,位于三、四层的公共琴房将成为学生最富创造力及活力的校园空间,屋顶的绿色跑道在面积条件并不充裕的地块中为师生提供了运动和休憩空间。
策略三:绿色校园
我们针对周边自然条件,采取剖面上的空间策略来实现远山近水的自然生态校园概念。在地面层,景观水系以现状龙清输水管线和排洪渠作为基础,沿东西向设置校园滨水景观轴线。水系上接神仙岭水库,向东延伸进入校园中部形成静水湖泊,湖泊以北是顺应地形排列开来的宿舍楼,平面呈U型面向山地景观。位于校园地面层的中心环树院子串联起校园东侧入口的树阵广场与西侧教学区的树院。中心环及宿舍区内架起的风雨连廊和空中活动平台层能够充分适应深圳当地气候,同时结合景观水系形成宜人的空间尺度及校园微气候。漫步校园中,师生能够在各处透过宿舍楼底层与中部的户外活动层望向绵延的山脉。观演建筑中通向屋顶室外剧场的公共流线如登山步道般沿城市界面渐渐爬升,与位于中心环顶层近400米长的环状绿色跑道共同构建出校园中最具特色及人文气息的绿色公共空间。
建筑设计:直向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董功
项目建筑师:赖建希
项目团队:冯超颖,张菡,张也弛,刘世达,陈功,高雨滴,陶巍,赵亮亮,马小凯,李锦腾,闫旭,孙颖艺,张雨星
合作设计院: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院项目建筑师:冯越强、白宇西
合作设计院建筑师:刘振锋、陈凡、王展、李梦祎、张衍凯、杨策、冯梓阳
结构设计:骆年红、李齐波、易剑
机电设计:凌亮、孙全利、叶绍展、罗荣灿
景观设计:张昌蓉
装配式设计:何远明、钟文仲
剧场及声学顾问:黄展春剧场建筑设计顾问(北京)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深圳市中筑科技幕墙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绿建及海绵城市顾问:深圳国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效果图顾问:Raying锐影建筑
占地面积:73777 平方米
建筑面积:129712 平方米(地上105149 平方米、地下24563 平方米)
设计周期:2020年9月至2020年11月